+ -

7月6日中国商务部财政部公告,对欧盟医疗器械采购实施对等限制(中国网中国商务)

时间:2025-07-07

来源:互联网

标签: 实时新闻

在手机上看
手机扫描阅读

针对欧盟在医疗器械公共采购领域对中国企业的限制措施,中国商务部与财政部于2025年7月6日正式宣布采取精准对等反制,具体核心信息及背景如下:

? 一、事件背景与中方立场

欧盟先行设限

欧盟委员会于2025年6月20日出台政策,限制中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其医疗器械公共采购,持续设置贸易壁垒,违背公平竞争原则。

中方此前多次通过双边对话表达协商意愿,提议通过磋商或双边政府采购安排化解分歧,但欧方未予积极回应。

中方定性欧方行为

商务部明确指出,欧方行为属于“一意孤行构筑保护主义壁垒”,无视中方释放的善意,迫使中方不得不采取对等措施。

⚖️ 二、中方反制措施核心内容

限制范围与对象

政府采购项目:预算金额≥4500万元人民币的医疗器械采购中:

排除欧盟本土企业(不含在华欧资企业)参与竞标;

允许非欧盟企业参与,但其提供的欧盟进口医疗器械占比≤合同总金额50%;

例外:若仅欧盟产品可满足需求,则不受限制。

生效时间:2025年7月6日起施行,已公告中标项目不受影响。

精准区分打击对象

仅针对欧盟本土生产并进口的医疗器械,在华欧资企业生产的产品明确豁免,避免冲击产业链合作。

? 三、反制措施的战略意图

维护公平竞争与企业权益

中方强调措施旨在保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反击欧盟单边保护主义,同时表明对等原则是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则。

为谈判留有余地

通过豁免在华欧企、设置例外条款(如特殊需求采购),为后续对话保留空间。商务部重申“谈判大门始终敞开。

? 四、深层背景与行业影响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升级是关键动因

近年国产医疗器械技术快速突破,在性价比和部分领域已具备替代进口能力,冲击欧盟传统高端市场垄断地位。

欧盟限制实为贸易保护,意图遏制中国企业在欧洲公共采购市场的扩张。

中欧贸易摩擦的延续性

此次反制是继电动汽车关税(2024年)、白兰地反倾销(2025年7月4日终裁)后,中欧博弈的最新回合。

欧盟内部对华政策分裂:法国、意大利等支持加税国成为中方重点反制对象,德国等反对加税国受影响较小。

? 总结与展望

中方此次反制以“精准对等”为原则,既表明捍卫公平贸易的坚定立场,也通过豁免在华欧企避免扩大冲突。未来走向取决于欧盟是否调整策略:

- 短期:欧盟医疗器械在华高端市场份额或将收缩,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 长期:若欧盟重返谈判桌,双方或可探索政府采购互认机制;若持续对抗,可能引发更多领域连锁反制。

中欧贸易关系的稳定需建立在相互尊重非歧视规则的基础上,单边壁垒终将反噬自身利益。

热门下载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