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欧盟率先限制中企医疗器械采购,中方实施精准对等反制措施(欧盟要求)

时间:2025-07-07

来源:互联网

标签: 实时新闻

在手机上看
手机扫描阅读

? 中方对欧盟医疗器械采购对等限制措施分析

? 一、事件核心脉络

欧盟先行设限

时间与政策:2025年6月20日,欧盟委员会出台措施,限制中国企业参与欧盟医疗器械公共采购项目(预算≥500万欧元),要求中标合同中“中国成分”占比≤50%。

理由:欧盟声称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存在“不对等开放”,但未提供实质证据。

中方对等反制

限制范围:

中国政府采购预算≥4500万元人民币(约500万欧元)的医疗器械项目,排除欧盟本土企业参与(在华欧资企业豁免)。

非欧盟企业参与的招标项目中,欧盟进口医疗器械占比≤合同总金额50%。

豁免条款:已签约项目、仅欧盟产品能满足需求的采购不适用限制。

生效时间:2025年7月6日。

⚖️ 二、中方立场与措施特点

反制依据

欧盟措施违反WTO非歧视原则,中方反制旨在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及中国企业权益。

商务部强调此前已多次通过对话协商寻求解决,但欧盟“一意孤行。

精准性与克制

豁免在华欧企:明确区分“欧盟本土生产”与“在华欧资企业生产”,后者不受影响,避免冲击产业链合作。

留谈判余地:未关闭对话通道,商务部重申愿通过双边安排妥处分歧。

? 三、深层背景与博弈逻辑

中欧贸易摩擦升级

此次是2024年以来第四次重大冲突:

2024年10月: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最高45%),中方反制欧盟白兰地、猪肉。

2025年5月:欧盟以涉俄为由制裁中国企业,中方多次抗议。

产业竞争实质

中国技术突破:国产高端医疗设备(如联影7.0T MRI、迈瑞超声设备)性能比肩西门子、飞利浦,价格低30%以上,打破欧盟垄断。

欧盟保护主义动因:以“安全”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掩盖产业竞争力下滑。

欧盟内部矛盾

德国反对加税(汽车业依赖中国市场),法国、意大利支持限制,中方反制精准针对后者。

? 四、影响与后续走向

短期冲击

欧盟企业:高端设备对华出口份额萎缩(如MRI、CT),法国、德国企业受重创。

中国市场:加速国产替代,迈瑞、联影等本土企业有望扩大政府采购占比。

连锁反应风险

若欧盟扩大半导体、新能源限制,中方可能启动稀土出口管制反制。

美国因素干扰: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被曝寻求与特朗普联手对华施压。

谈判窗口

7月中欧建交50周年峰会是关键节点,但欧盟需停止“泛安全化”政治操弄。

? 五、核心矛盾本质

中欧摩擦实为国际贸易规则主导权之争:

- 欧盟:试图以单边工具(如《国际采购工具法案》)维护传统产业优势。

- 中方:通过精准反制推动规则对等化,捍卫多边贸易体系。

热门下载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