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WS 故障导致币圈瘫痪:我们到底在去中心化什么?

时间:2025-10-24

来源:互联网

标签: AWS 故障导致币圈瘫痪:我们到底在去中心化什么?

在手机上看
手机扫描阅读

一个旨在消除可信第三方的产业,却恰恰证明其运行仍离不开杰夫·贝佐斯的基础设施运转。本文源自 rekt news 所着文章,由 PANews 整理、编译及撰稿。
(前情提要:从 AWS 当机到 193 亿美元清算风暴,加密基础设施的「隐形炸弹」
(背景补充:快讯》币安出金恢复中!AWS云端故障,平台部分功能失效

本文目录

  • 似曾相识的剧情
  • 币圈大当机:举世瞩目
  • 为何有人选择捷径?
  • 捷径的隐形代价

 

Coinbase 交易中断,Robinhood 出现卡顿,Infura 故障导致 MetaMask 无法连接。数分钟内,Polygon、Optimism、Arbitrum、Base、Linea 与 Scroll 等 Layer 2 网路相继瘫痪。

ManFromHell 直言不讳:「AWS 一崩,半个币圈直接停摆。今天这去中心化的氛围真是有够离谱的。」

以太坊持续出块,比特币平稳运行。

区块链本身毫髮无损,然而交易所中断服务、钱包连接断开,用户因单一云服务商的网域解析小故障便被挡在「去中心化」金融的门外。

一个旨在消除可信第三方的产业,却恰恰证明其运行仍离不开杰夫·贝佐斯的基础设施运转。

当亚马逊伺服器打个喷嚏,号称抗审查的革命就偃旗息鼓,究竟谁才是实际掌控者?

由 Consensys 支持的基础设施服务 Infura 在 AWS 崩溃时报告了 Polygon、Optimism、Arbitrum、Linea、Base 和 Scroll 网路的中断。该服务主要连接 MetaMask 与区块链网路。

凌晨 3 点 11 分北美东部时间,当亚马逊 US-EAST-1 区域的 DynamoDB 端点发生 DNS 解析故障时,Infura 的状态页面瞬间红成一片。

以太坊主网 JSON-RPC API:中断。

Polygon 网路:中断。

Optimism、Arbitrum、Linea、Base、Scroll 链:全部中断。

六家号称「去中心化」的二层网路集体断联,只因它们都依赖同一中心化通道连接用户。

在亚马逊云服务中断期间,MetaMask 用户无法访问以太坊及二层网路,导致交易陷入停滞、Dapp 界面无响应。

问题并非出在链上,因为验证节点持续运行、区块不断生成,而是因为访问区块链的路径需经由单一企业的伺服器,而这些伺服器又架设在亚马逊的云基础设施之上。

Coinbase 及其 Base App 突显了加密产业去中心化理念中的中心化讽刺。

在 AWS 服务中断期间,Coinbase 与 Base 平台均暂时无法使用,导致用户无法登入、买卖或提取加密货币

Coinbase 已承认此次问题,并表示正在积极进行「架构重组」以防止未来发生类似中断,这相当于承认了其基础设施并未像行销宣传中所说的那样去中心化。

与此同时,约有 2368 个以太坊执行节点託管在 AWS 基础设施上,约占以太坊网路节点总数的 37%。

虽然这不足以阻止区块链的运行,但足以让大多数不运营自己节点的用户难以访问。

如果去中心化系统需要中心化基础设施才能运作,那我们究竟在去中心化什么?

似曾相识的剧情

2025 年 4 月 15 日,亚马逊云服务出现「连接问题」。币安暂停提现,库币交易中断。MEXC、Gate.io、Coinstore、DeBank、Rabby 钱包,至少八家平台在几分钟内相继报告服务中断。

六个月后:剧本几乎如出一辙。

亚马逊云占据全球云市场约 30% 的份额,微软云占据 20%,Google 云平台占据 13%。

亚马逊、微软和 Google 这三家公司掌控着支撑网际网路运行基础设施的 63% 份额,其中也包括加密货币「去中心化」生态的绝大多数基础设施。

币安依托 AWS 运行,Coinbase 也是如此。BitMEX、火币、Crypto.com、Kraken,所有这些交易平台都依赖亚马逊的基础架构,以满足用户对低延迟、高吞吐量交易处理的需求。一旦亚马逊的服务出现故障,加密市场的头部平台便会随之陷入瘫痪。

ManFromHell 的推文并非夸张之词,而是客观陈述。

但真假去中心化在此立判:在两次亚马逊云服务中断期间,XRP 帐本始终保持着正常出块。

验证节点分布在 AWS、Google 云、Hetzner、DigitalOcean 以及独立伺服器之间,这种分布式架构意味着没有任何单一故障点能够使整个网路瘫痪。

节点贡献者 Vet 指出:「这正是去中心化实现的难点所在,尤其在地理分布和託管层面。」

分布式基础设施确实可行,只要愿意投入成本并有意打造。但大多数专案都难以做到。

还要经历多少次故障,「去中心化」才能不再是行销噱头,而成为硬性要求?

币圈大当机:举世瞩目

「亚马逊云当机,整个网路就瘫痪了。但区块链可是永不…等一下,当我没说。这币圈真是个笑话。人人鼓吹去中心化和抗审查,实际上…全都百分百依赖云服务。」——Rotkiapp 创办人 Lefteris Karapetsas

「成天鼓吹『去中心化』的平台,竟被一家中心化云服务商干趴。讽刺指数直接爆表。」Matt Flint 道出了万千用户对 Coinbase 的共同心声。

「若是一次亚马逊云服务中断就能影响你的币价,那它既非去中心化,也算不上真货币。比特币才是王道,山寨币皆为空气。」比特币最大主义者 Carla 说出了协议派多年来疾呼的难堪真相。

Lefteris Karapetsas 再挥哲学重锤:「区块链的初心本是去中心化基础设施,而我们已在这条路上彻底失败。」

「并非挣扎求存,也非砥砺前行,而是彻底失败。」

币安执行长 Gracy Chen 在 4 月份上次 AWS 服务中断时表示:「AWS 数据中心问题影响了几家中心化交易所,但无需恐慌。这给出了一个稳健提醒:或许是时候探索去中心化云服务了。」

半年过去,这句话依然适用。

OORT 执行长 Max Li 博士道出了众人皆知却鲜少愿付费的解决方案:「去中心化云计算通过将数据和处理能力分布在整个网路中,提供了有力替代方案,能有效降低单点故障风险。」

Coinbase 回应舆论质疑时宣布正在「重组服务」以防止未来中断。说白了,他们终于承认自己的架构与宣传口号自相矛盾。

服务中断一时未引起市场动荡,却让人心浮动。

突然间,话锋转向了替代方案,倘若真有人构建去中心化模式,它究竟能成就何等模样。

聪明钱从不满足于抱怨中心化,而是押注于替代方案。

当口号终于照进现实,是否还有人记得去中心化的初衷?

为何有人选择捷径?

运营自建节点意味着需採购昂贵硬体、保障稳定电力、维护频宽质量,并聘请真正精通业务的专业人员,这些无一不意味着高昂的运维成本。

亚马逊云服务仅需微不足道的成本,就能提供同等服务,其承诺高达 99.99% 的正常运行时间,并具备亚马逊斥资数十年构建的基础设施可靠性。

对于争分夺秒抢占市场先机的初创企业而言,这根本是无需纠结的选择。

採用多云策略代价不菲,而自建基础设施所需的技术门槛更是大多数团队难以逾越的障碍。

地理冗余带来的延迟问题,交易员对这类瞬息之差尤为敏感,可谓牵一髮而动全身。

所有关于去中心化的哲学主张,最终都会迎头撞上云计算领域残酷的经济现实:中心化基础设施更便宜、更快速,并且「足够好用」,直到某天它不再满足需求。

多数专案选择速度而放弃自主权,这无可厚非。试想你要如何向风险投资人解释:为何要为了坚守原则,在基础设施上投入两倍资金。

但还有个众人避而不谈的角度:《云法案》,这项允许美国政府调取境外数据的法律。

根据美国法律,当局有权要求美国云服务商提供数据,无论这些数据实际存储在何处。

无论数据存储在位于欧洲的伺服器还是亚洲的数据中心,只要是由亚马逊云服务、微软 Azure 或 Google 託管,美国执法部门在获得适当法律授权后即可进行访问,无需经过任何外国法院的批准。

这一现实使加密货币所谓的「抗审查」说法複杂化,尤其是当其大部分基础设施都依赖于受美国政府数据请求约束的伺服器时。

欧洲监管机构日益将美国在云计算领域的主导地位视为主权问题,一些当局已警告不要将基于美国的云服务用于敏感数据。

去中心化承诺了摆脱机构控制的自由。

然而,大多数加密基础设施最终落入了三家受美国政府约束的企业掌控之中。

如果你的「去信任」系统需要亚马逊不遵守执法要求,那它到底有多「去信任」呢?

捷径的隐形代价

多云并非高深莫测的技术,将你的基础设施分散部署在 AWS、Azure 和 Google Cloud 上,并在美东区域之外建立跨地域冗余。

将更高的成本与複杂性视为实现真正弹性的必要代价。

XRP 帐本已验证其可靠性。当其他系统纷纷崩溃时,跨多个云服务商的分布式验证节点仍保障了网路持续运行。

这并非因为 XRPL 技术更优越,而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架构路径,并为冗余能力支付了相应成本。

去中心化替代方案确实存在,但始终处于边缘角落。

Filecoin、IPFS 和 Arweave 提供去中心化存储方案。

Akash Network 提供去中心化的云计算服务。

ICP 协议致力于实现全栈去中心化。

这些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採用进展缓慢。开发者往往会选择熟悉的方案,而他们熟悉的正是 AWS。

Vanar 在四月份 AWS 中断事件两週后,专门推出了 Neutron 以解决此类依赖问题。

Vanar 执行长 Jawad Ashraf 表示:「这开启了全新可能性,从实现完全不依赖第三方的纯粹链上档案存储,到对档案内部真实信息进行查询核验。」

与此同时,每个专案都面临同样的选择:是租用大型科技公司的基础设施而承受系统性风险,还是搭建真正去中心化的基础设施而承担相应成本。

没有中间道路。你要么依赖中心化供应商,要么自力更生。

大多数专案选择依赖,只因眼下成本更低,却对明日亚马逊 DNS 故障频发时将付出的代价视而不见。

需要暂时冻结多少亿才能使「暂时」变得不可接受?

10 月 20 日,以太坊持续产出新区块,比特币网路也未受影响。所有区块链系统均正常运行,各协议皆按设计精準运作。

访问层失效,从而暴露出加密货币最不堪的秘密:你可以尽情验证交易,但如果连提交交易的权限都由亚马逊云掌控,那么你的自主权不过是表演性质的空中楼阁。

六个月内两次重大当机,根源相同,地域各异。

这种缺陷的根源在于经济成本:中心化基础设施仍具备成本更低、操作更易的优势,致使各专案即便深知风险仍将如影随形。

加密货币自诩秉承「不相信,要验证」的原则,却同时高度仰仗三家企业的正常运转,这种依赖本身恰是一种信任的寄托。

本为逃离机构掌控而建,却将命脉拱手让与世间最大的守门人。

当基础设施层掌握在中心化实体手中时,协议层面的去中心化便形同虚设。

下一次亚马逊云服务中断必将到来,随后是接二连三的故障。每场故障都会引发推特上的口诛笔伐,换来千篇一律的改进承诺,而危机过后人们总会重蹈覆辙,再度臣服于便利性的脚下。

加密货币唯有做出变革,採用多云架构、部署地理冗余系统、发展真正的去中心化替代方案,否则便只能承认其标榜的「去中心化」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始终未能摆脱传统中心化体系的本质。

当亚马逊下一次 DNS 故障令你无法访问「自託管」钱包时,你还会坚信所谓无需信任的系统吗?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