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Windsurf 血色收购》200员工逼签一週80小时「社畜契约」否则滚,Cognition CEO:不相信 Work-Life Balance

时间:2025-08-08

来源:互联网

在手机上看
手机扫描阅读

深入剖析 Cognition 收购 Windsurf 后的文化清洗事件,揭露 AI 产业中目前渐渐演变的极端工作文化、人才争夺战,以及企业併购背后的残酷现实。
(前情提要:OpenAI 传豪砸 30 亿美元收购「自动编程神器 Windsurf」,抢攻 Vibe Coding 大商机
(背景补充:AI写程式Cursor创办人:后程式时代值钱的是「品味」

本文目录

  • 最后通牒:一场名为「忠诚」的筛选
  • 不相信工作与生活平衡的 Cognition 教条
  • 一场以文化为名的变相裁员?
  • 涟漪效应:谁在为 AI 的便利付出代价?
  • 前因后果:从猎物到祭品的悲剧

 

Windsurf 被 Cognition 收购完成后仅仅不到一个月,《Theinformation》本週揭露的一封内部备忘录如同一道闪电,撕裂了 Windsurf 原有团队对未来的最后一丝幻想。

Cognition 执行长 Scott Wu 在备忘录的内容不是欢迎词,而是一道冰冷的最后通牒,Scott 用一种近乎残酷的坦率,向这群刚刚经历了公司被「掏空式」收购的员工们,提出了两个选择:

  1. 要么签下「投名状」承诺每週工作六天、投入 80 小时的「极致绩效文化」。(平均一天约 13 小时,比中国 996 还血汗 ?)
  2. 要么拿走一笔相当于九个月薪水的「遣散费」,自愿从这场名为未来的牌桌上消失。

整起事件犹如一面稜镜,折射出在人工智慧这场史诗级的军备竞赛中,人性的脆弱、资本的无情,以及所谓「创新」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血腥代价。

最后通牒:一场名为「忠诚」的筛选

时间是 2025 年 8 月初,就当 Windsurf 的员工甚至还没搞清楚新公司的组织架构,就收到了这封决定他们职业生涯的信件。

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没有任何灰色地带的选择。选择留下,意味着要全身心投入 Scott Wu 所谓的「打造软体工程的未来」,这是一项要求员工将个人生活完全奉献给公司的使命。

选择离开,则意味着承认自己无法或不愿跟上这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

想想 Windsurf 的员工心情这几个月真的是做云霄飞车,一度拥有超 8000 万美元年收入、客户遍及全球的明星新创,先是经历了创办人与核心团队被 Google 以 24 亿美元天价「人才收购」的震惊。

如今又被告知,自己过去建立的一切,包括那种相对平衡、鼓励创新的工作文化,都将被彻底刬除,剩余的 200 多人须进行一次彻底的思想改造与忠诚度筛选。(上週已裁员 30 人)

不相信工作与生活平衡的 Cognition 教条

这场激进的文化重塑,由 Cognition 的 CEO Scott Wu 亲自颁布,他毫不掩饰地阐述了他的核心理念:

我们不相信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建立软体工程的未来是我们所有人都非常关心的使命,我们不可能将两者分开。

他宣称,创造未来是一项需要全心投入的热情,不可能在朝九晚五的框架内实现。这番言论,与马斯克 (Elon Musk) 接管 Twitter 后发出的硬核通牒如出一辙,也立刻在硅谷科技圈引发了舆论激辩。

Scott 认为,与其让文化冲突在合併后慢慢发酵、造成更大的破坏,不如从一开始就划清界线。他承认 Cognition 的文化是「极致绩效」导向的,而这笔优渥的买断方案,正是为那些并未签署接受这种高强度承诺的 Windsurf 员工,提供一个尊重且公平的退出通道(九个月遣散费)。

一场以文化为名的变相裁员?

不过 Scott Wu 高调宣言背后,其真实动机也引发了社群的质疑。这场以「文化重置」为名的最后通牒,真的是为了筛选出志同道合的战友,还是一次经过精密计算、以最小代价清除异己、巩固权力的变相裁员?

有一种说法是,这是一场高明的财务操作。Cognition 以折扣价收购了 Windsurf 的资产,但可能无意或无力承担其完整的员工团队。透过提供一个看似优渥但有时间压力的买断方案,他们可以有效地「劝退」大部分员工,只留下最核心或最听话的一批人,同时塑造出一个「我们只想要最优秀、最投入的人」的精英形象。

又或者,Scott 是真的笃信他那套「硬核」工作哲学:相信在追逐通用人工智慧 (AGI) 的狂热竞赛中,为了赢得最终的胜利,所有的牺牲,包括人性、伦理、文化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这个我们目前无从得知,只能待时间验证…(有人认识 Cognition 员工吗?每週工作 80 个小时依照美国人的习惯,这还不造反?)

涟漪效应:谁在为 AI 的便利付出代价?

另一方面,Cognition 这次「人才收购」后的文化整合也提供了硅谷圈一个极端且充满争议的範本:你手中的公司股权,其价值可能不再与公司的整体成功挂钩,而是取决于你在下一次人才掠夺中,是否被视为那少数值得被留下的菁英。

这场风波也在 Reddit、Hacker News 等开发者社群引发了强烈的反弹,许多人谴责这种文化对员工福祉的漠视,甚至有客户以取消 Windsurf 订阅来表达抗议。

然而在愤怒与批评之后,一个更尖锐的问题浮现出来:如果 Cognition 最终凭藉这种高压、高强度的文化,真的打造出划时代的产品并取得市场主导地位,那又将意味着什么?可能会激励更多的新创公司效仿这种「战时」姿态,将极端的工作文化视为成功的必要条件。

说实话,笔者也并非反对这种模式,甚至我相信当前 AI 变化实在太快,无法再以过往经验行事,Windsurf 的故事没有为我们提供提供答案,但是值得每个人深思…。

前因后果:从猎物到祭品的悲剧

或许有些读者已经淡忘 Windsurf 被收购的前因后果,在此快速说明一下。

Windsurf 原本是 AI 编写程式码领域的明日之星,其「代理式 IDE」平台商业化成果斐然,吸引了 OpenAI 的目光,一笔高达 30 亿美元的全股权收购案在今年初已箭在弦上。

然而,这笔交易最终却因 OpenAI 的最大金主与合作伙伴:微软从中作梗而破局。Windsurf 的领导层不愿让其专有技术在 OpenAI 与微软的广泛合作伙伴协议条款下被微软存取。OpenAI 试图为 Windsurf 的智慧财产权谈判一项例外条款,但在交易的独佔期满前未能获得微软的同意,导致收购案崩解。

OpenAI 的收购案一告吹,嗅到血腥味的 Google 立刻扑了上来。但 Google 的目标并非整个公司,而是其最宝贵的资产:创办人 Varun Mohan、核心研发团队以及技术授权。一场价值 24 亿美元的「骇客式收购」就此上演。

Google 支付了近乎原收购案 80% 的价格,却只带走了少数几位关键人物,留下了 Windsurf 这个被「掏空」的躯壳。这场交易赤裸裸地宣告了市场的新规则:在 AI 时代,少数顶尖人才的价值,远远超过一家拥有成熟业务、稳定现金流和数百名员工的公司本身。

就在 Windsurf 群龙无首、前途未卜之际,以「Devin」闻名另一家类似企业 Cognition 迅速出手,以未揭露的折扣价收购了这家公司的剩余资产。起初,这被描绘成一场英雄救美的佳话,Cognition 承诺 100% 的员工将获得财务参与。

然而事后的发展证明,Windsurf 最终变成 Cognition 用来巩固自身版图、实现其极端文化愿景的祭品。

热门下载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