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OKX陷“合规冻结”风波,币安又成最大赢家

时间:2025-07-07

来源:互联网

在手机上看
手机扫描阅读

在上市风口上的OKX,又出名了。

纵观当下的中心化交易所,实属不易,一边有合规的镣铐戴着,一边还要面临来自DEX的疯狂追击,但在时代的洪流面前,要想长治久安,大型交易所也只有走上正途、归拢体系这一种打法。然而,合规是趋势,如何在稳住客户的前提下实现合规才是平台智慧的体现。

而近期OKX的一番“合规”操作,就引来了市场的口诛笔伐,甚至被嘲给币安送用户。

OKX的风波在6月就已初见端倪。少数OKX用户在X上表示个人账户遭遇冻结,无法提现,这部分用户普遍为持币大户,但在当时,虽有舆论,但尚未发酵,讨论人多局限在社交圈内。但就在前日,X用户@weideyyds的一篇推文,将OKX彻底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名用户详尽的记载了整个事件经过,表示自己为OKX4年多的老用户,账户金额为1.1万U,但在今年6月被OKX官方提示补充资金来源证明后,账户被冻结,无法交易、划转、充提,且被官方要求需重新KYC认证并人脸认证,更为诧异的是,资料中还需要填写过去10年的工作经历以及过去5年的就业记录。为了这笔资金,用户无奈提交了过去十几年交的社保证明与更为详细的信息,但即便在上述信息提交后,资金来源信息认证仍未通过,原因是提交的文件和选择的答案不符。在寻求客服帮助未果后,其表示强烈不满,质疑该种资料收集涉嫌超规,并建议用户尽早提现离场。

推文发出后,瞬间在市场上掀起轩然大波,阅读次数超过百万。推文下多个用户表示有类似问题,用户@CharlotteHibbs提到账户中的200万美元已被冻结超过5个月,期间其按照要求提供了详细的工作证明、营业收入、流水账单等材料,但截至目前也尚未解封,只得到客服“审核尚未结束,请继续等待”的回复。更有甚者,部分用户需要提供官方开局的居住证明要求。

一时间,市场怨声载道。OKX可能还嫌不够热闹,老板也来添把火。在爆火推文下,徐明星表示OKX在合规风控与运营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误判率较高、信息收集流程体验不佳等问题,但团队会尽力优化,而后也解释了误报的常见性,并强调了OKX对于用户隐私的保护。看似相对完整的回复还是得到了部分人士的谅解,但其后续的几条评论回复,却让舆论再次炸开了锅。

一条是有人戏谑评论“网贷喃?”,徐明星表示该种资金来源OKX不接受,需要监测且被清退,而后回复一条贷款炒币的用户,表示“虽然被很多人鄙视,我还是要说OKX不建议不支持贷款炒币!市场有风险,Crypto投资须谨慎!请问哪家平台支持或者鼓励用户贷款炒币?”

针对以上评论,各路人士展开了激烈讨论。从社区的整体言论来看,绝大多数用户认为,交易所崛起的根本正是在于用户的持续投入,但徐明星的回复显然有不食肉糜之感,尤其是在当下经济环境较差的背景下,即便贷款炒币在规则上不被允许,但也绝非身涉其中、且在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交易所能置喙。部分观点认为,交易所的合规更应体现在上币标准上,增强币的审查力度,而非聚焦于用户本身,用风控给用户层层设限。针对合规这一问题,也有人士表示OKX完全采取双重标准,一边大肆冻结客户资金,一边不允许用户注销账户,不仅不符合其高调宣称的合规,更是有恶意冻结之嫌,而不是真正做好用户与监管之间的润滑剂。在激烈的情绪下,社媒上已然开始人身攻击,针对徐明星个人的言论也持续发酵。

相比于坚决抵制,也有人士情绪相对平缓。有行业人士就表示,在合规大势所趋的当下,OKX的立场的确尴尬,此举也并非是不可预见,只是在措施与流程上没有考虑周全,再加之创始人盲目下场,才造成了如今的口诛笔伐。吴说主编@WutalkWu也在社媒上表示,“关于OKX 的讨论很多,但确实币圈已经不再是最初的蛮荒时代了。如果你加密资产还不少,幻想无许可、自托管可以保护你,最后结局可能和比特币耶稣一样倒霉。多留个心眼,保留好每一笔来源,该交税交税。币圈好几个百亿级别大佬,合规都做得非常小心,比如国内只发人民币,税一分不少交,一U不发。”此外,也有分析人士认为,OKX仅仅只是要树立政治正确的旗帜,要涉及到客户的根本信息与资金来源难度相当之大,可行性非常之低,投资者大可不必大惊小怪。

整体来看,理解或反对,都有一定道理。从用户立场而言,无论有意还是无意,用户的信任才能成就一个交易所,不能在蛮荒时代通过各种手段与渠道宣扬炒币之精妙,而一旦有了合规压力,就全都倾注在用户上甚至大肆上升至道德高度,创始人说教式态度彰显出傲慢,而无理由冻结资金更是绝对的用户红线,不能有丝毫容忍空间。

站在平台的角度也无可厚非,对于大型交易所而言,合规不再是选择性战略,而是必然路径。前有币安天价罚款+创始人监禁4个月+被美国监管介入等一系列事件,更前还有FTX与BitMEX两大典型案例,OKX自然不想成为下一个,更遑论其创始人徐明星此前也不止一次有被警方带走的经历。而在全球范围内,资金来源都是要纳入监管范围的重要指标,平台显然负有审查责任,对于有意寻求上市的OKX而言,谨慎再谨慎,也无过错。

实际上,在合规方面,OKX已然属于相当谨慎的一类,不论是曾经提到的自断双臂暂停DEX,还是降低上币频率并向美国监管靠拢,都可印证此点。但即便这样的交易所,也有自相矛盾之处。在此前,在香港施行虚拟资产平台牌照制度后,有超过百家交易所跃跃欲试,币安、OKX也在其中。后续由于香港法规必须遵守大陆客户禁令,几乎所有的离岸交易所全都撤退离开,OKX也赫然在列,恰好也证明了市场与合规的平衡,远非轻易就能达成。纸上功夫还是实质审查,扩大市场还是保护自身,OKX也在一个又一个地选择中摸着石头过河。

回到如今,这场闹剧,的确也暴露了OKX本身公关能力薄弱的问题,一次次的回应都未解决问题,而是不断火上浇油,将客观现实抬至网贷的道德审判,最终导致用户的信任丧失,上演了一场经典的公关失败案例。带来的结果是,在小红书上,关于欧易爆雷的帖子开始增加,在X上,一条要让2000人卸载OKX的评论有超过878人点赞。

从数据来看,用户已经在用脚跟票,该场争论唯一的赢家又成了“气运之子”币安。根据oklink的数据,在近7日,OKX资产流出达到1.69亿美元,其中近24小时流出1.67亿美元,与此同时,币安净流入达到5.7亿美元,成为了榜首。

当然,对此OKX不可谓不着急,时间来到如今,徐明星的态度亦有所变化。在今日最新的回复中,徐明星明确表示,OKX团队正在日夜兼程,减少误报对用户的干扰,并提到只有1%左右的用户会收到资金来源或者过去多年工作居住信息的问询,强调特定的问询不是出于收集用户隐私信息的目的,更不是配合任何的司法调查,只是为了澄清事实,确保平台不被滥用,明确用户只需如实提供信息,即可完成这些问询。资产和账户安全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更不会出现不让用户提币的情况。整体来看,态度开始软化,开始采用感情牌,行为上也有了相对明确的判定标准与规范。

由OKX的事件进行延伸,从长远角度,用户与平台在合规上是否应该站在对立面,也引来了市场争论。理论上而言,合规虽然带来阵痛,但监管机构介入与平台严格风控,对于用户资产保护仍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合规限制下,责任得以压实到人,至少卷款跑路的恶性事件将会大幅度减少,挪用客户资金的操作也将被严厉限制。但理想虽如此,在实操中却又有了变数,日前FTX的赔款,再度撕开了合规背后的遮羞布。

7月4日,FTX 债权人代表 Sunil 在 X 平台发文表示,包括中国在内的49个司法管辖区的债权人可能会失去索赔权,这些地区债权人的索赔资金占总资金的5%,约价值8.25亿美元(以165亿美元总赔付资产计算),其中82%属于中国债权人,索赔资产价值约6.765亿美元。原因是在目前,中国加密货币交易不被允许,也没有可授权的合法分销商。这意味着,国人的投资恐难以追回,但颇为讽刺的是,FTX本就是曾以合规为卖点的交易所。若此事最终确认,这是否意味着即便交易所合规,在现有的监管背景下,国人也难逃“合法没收”的风险?

层层的阴霾掩在国人的头顶,折射出更为悲剧的色彩,合规的意义正在遭到严厉拷问,中心化机构正在变得更中心化,却让投资者去中心化的投资变为了一场笑话,游走在法律体系内外的投资者,或许除了自救外,别无他法。

相关阅读 更多

热门下载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