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log的社会交往
时间:2008-10-05
来源:互联网
在hello blog里提到2005年网志年会大家见面的亲热场景,那个时候我们就发现了blog作为一种“交往工具”的力量。在2004年,国内就开始有sns的相关讨论,以及创业项目,依稀还记得不少人都和我一样坚信,blog就是一种最佳的SNS工具。
在今天,固然还有人相信这个论断,但是更多的人已经从blog式交往转移出去了。新的交往工具可能是twitter,可能是豆瓣,可能是开心网或者其它SNS。基于blog的社会交往似乎快要成为明日黄花了,所以我就拿这个帖子权当唱回挽歌。
———-(blog社交方式)
一个“纯粹的blog”有多种促进社会交往的方式,列举如下:
———-(关于社交效率)
为什么我认为blog是最佳的SNS工具呢?因为基于blog的SNS需要参与者付出更多的劳动,你必须写作、参与,你需要在互联网上有一个“自我”,通过长期的blog写作来获得。除了这种交往对于参与者而言更值得珍惜,更为关键的是这种交往建立在知识分享、意见交流之上,彼此能够很快了解对方的价值观、方****再加上一些琐碎的心情和日常的生活,放佛这朋友就一直在身边,与自己进行互动。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率交往。
越来越多的人认同blog的媒体功能的同时,blog的交往功能正在被twitter和sns替代。简单地看,有很多效率更高的SNS工具,在twitter上呓语或者分享资讯看上去要快捷得多,在开心网上你“创造内容”的方式只需要“投票”就可以解决——开心网,人们不断进行各种投票,从而表达态度,创造某种意义的“微内容”,进行互动交往。
效率真的高么?我不敢确定。因为在那些琐碎之后看不到完整的态度、思路,是低信息质量的社会交往。交往和信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的质量是并行提升的,通过提高信息的质量就有机会促进交往的质量。从这个角度,豆瓣的社会交往更有可能实现高质量。
———-
blog的功能本身正在融入到SNS之中,比如开心网、豆瓣、海内或者ucenter home都有“日志”功能,甚至也都有“miniblog”功能。与此同时,在一个BSP里,正在基于blog建立更多的“互动”,比如新浪博客会有“好友”、“博客圈”这样的功能来促进blogger的社交。
我还是诟病它们的封闭,甚至还存在某种“结构”问题。因为社交存在私密性与公共性,在SNS里面,原则应该强调私密或者趋向于私密,但是blog是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表述方式,更容易让同类人嗅到彼此的气息。
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trackback,没有足够超链接的世界里。
在今天,固然还有人相信这个论断,但是更多的人已经从blog式交往转移出去了。新的交往工具可能是twitter,可能是豆瓣,可能是开心网或者其它SNS。基于blog的社会交往似乎快要成为明日黄花了,所以我就拿这个帖子权当唱回挽歌。
———-(blog社交方式)
一个“纯粹的blog”有多种促进社会交往的方式,列举如下:
-
[*]友情链接(blogroll)[*]评论留言[*]超链接他人的blog或者文章[*]trackback/pingback[*]通过页面留msn和email进一步互动
-
[*]通过访问来路[*]通过blog search[*]了解delicious或其它书签服务的收藏情况[*]……
———-(关于社交效率)
为什么我认为blog是最佳的SNS工具呢?因为基于blog的SNS需要参与者付出更多的劳动,你必须写作、参与,你需要在互联网上有一个“自我”,通过长期的blog写作来获得。除了这种交往对于参与者而言更值得珍惜,更为关键的是这种交往建立在知识分享、意见交流之上,彼此能够很快了解对方的价值观、方****再加上一些琐碎的心情和日常的生活,放佛这朋友就一直在身边,与自己进行互动。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率交往。
越来越多的人认同blog的媒体功能的同时,blog的交往功能正在被twitter和sns替代。简单地看,有很多效率更高的SNS工具,在twitter上呓语或者分享资讯看上去要快捷得多,在开心网上你“创造内容”的方式只需要“投票”就可以解决——开心网,人们不断进行各种投票,从而表达态度,创造某种意义的“微内容”,进行互动交往。
效率真的高么?我不敢确定。因为在那些琐碎之后看不到完整的态度、思路,是低信息质量的社会交往。交往和信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的质量是并行提升的,通过提高信息的质量就有机会促进交往的质量。从这个角度,豆瓣的社会交往更有可能实现高质量。
———-
blog的功能本身正在融入到SNS之中,比如开心网、豆瓣、海内或者ucenter home都有“日志”功能,甚至也都有“miniblog”功能。与此同时,在一个BSP里,正在基于blog建立更多的“互动”,比如新浪博客会有“好友”、“博客圈”这样的功能来促进blogger的社交。
我还是诟病它们的封闭,甚至还存在某种“结构”问题。因为社交存在私密性与公共性,在SNS里面,原则应该强调私密或者趋向于私密,但是blog是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表述方式,更容易让同类人嗅到彼此的气息。
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trackback,没有足够超链接的世界里。
作者: 居士 发布时间: 2008-10-05


作者: 蓝水宝盒 发布时间: 2008-10-05
相关阅读 更多
热门阅读
-
office 2019专业增强版最新2021版激活秘钥/序列号/激活码推荐 附激活工具
阅读:74
-
如何安装mysql8.0
阅读:31
-
Word快速设置标题样式步骤详解
阅读:28
-
20+道必知必会的Vue面试题(附答案解析)
阅读:37
-
HTML如何制作表单
阅读:22
-
百词斩可以改天数吗?当然可以,4个步骤轻松修改天数!
阅读:31
-
ET文件格式和XLS格式文件之间如何转化?
阅读:24
-
react和vue的区别及优缺点是什么
阅读:121
-
支付宝人脸识别如何关闭?
阅读:21
-
腾讯微云怎么修改照片或视频备份路径?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