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吧 → WEB2.0技术学习的作用研究

WEB2.0技术学习的作用研究

时间:2011-04-29

来源:互联网

一、问题的提出
WEB2.0在用户参与性、内容的组织与传播机制方面都不同于WEB1.0。例如,在WEB2.0中,用户在提供内容时,需要对内容添加类似关键词的“标签”,WEB2.0会在具有相同标签的内容之间建立起关联,并进一步在这些内容的提供者之间建立起关联,这种关联的效应,决定着WEB2.0对用户的作用、作用产生的机制不同于WEB1.0。
为了更好地认识理解和应用实践新一代网络WEB2.0,国内外不少高校近年来开始以课程形态自觉推进对WEB2.0网络应用的普及教育与实践研究。例如美国普渡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把课程“Web2.0 Tools——New Possibiliti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设为本科生专业必修课[1]。印地安纳大学教育学院教学系统技术系也为学生开设课程“The Web 2.0 and Participatory e-Learning”。国内传播实践WEB2.0新技术新方法的课程差不多与国外同一时间段发起。北京师范大学庄秀丽老师最早于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为全校本科生开设课程“网络社会互联学习技术与工具”,并相继有西北民族大学尕藏草老师开始为该校本科生开设公共选修课“WEB2.0的理念与应用”,广东商学院汤富源老师为学生开设课程“网络互联学习方法”。以WEB2.0技术学习为核心内容的这类课程,在高校课程建设中正在以蓬勃态势发展。
与以往众多对WEB2.0特点作用的定性描述不同,本文以过去连续三年的WEB2.0技术学习的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参与课程学习的学习者的业绩表现的分析,提炼总结WEB2.0技术学习可能带给学习者的影响。对该问题的探索将为该类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活动设计、课程的教学评价提供参考。文章中所引用的案例材料,主要来自2009年春季学期学习者业绩表现的记录。
二、WEB2.0技术学习的作用生成
通过对以往课程教学中学习者业绩的分析,笔者认为WEB2.0技术学习所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有助于学习者形成主动学习探索的习惯,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 有助于深化学习者对社会化网络规律及其作用的认知,即对群体智慧作用机制与发生过程的认知。
● 有助于学习者逐步实践社会化学习方式,也就是形成参与、分享、共创的用网行为习惯。
以下重点通过案例方式来对WEB2.0技术学习的作用进行阐述。有关态度、认知等方面的作用表现,已经内化到这些具体案例中学习者的行为表现中了。
1. 营造社区 创设环境
营造社区、创设环境,既是一种社区学习方法的掌握运用,又是一种用网实践的行动方式,即学习者能够根据需要主动营造主题社区,通过营造新的环境进行学习和用网的实践。这种作用生成的基础是WEB2.0技术自身提供的可能性。WEB2.0的特点之一即是用户之间易于建立联系、易于形成社区。
例如,张春雷是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博士二年级学生,他有过担任高中生物教师的经验,在课程学习中,他想到一个问题:如何帮助生物学科教师从彼此分离的教学困境中走出来,彼此之间建立起互相帮助和学习的人际关系网络,通过信息分享、交流讨论和协同创作等方式实现专业上的共同成长。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他迈出了营造社区主动创设环境来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启动创建了“生物教学茶吧”。
与“生物教学茶吧”的创建相似的例子,还有多个。如康文霞同学有过担任高中英语教师的支教经历,她深感西部地区在某些方面师资不足,于是在课程学习中创建了“第二语言英语教学”社区(http://groups.google.com/group/esl-teaching2009);学前教育专业的汤霞敏同学,深感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重要,于是她想到建立一个“年轻父母园地”(http://groups.google.com/group/loveparents),尝试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实践的接触,深化自己对一些专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另外还有王焰辉同学这学期在其所属院系担任本科生上机课的助教工作,受WEB2.0技术学习课程的启发,他创建了一个上机辅导GoogleGroup,作为与同学课后交流的平台。经过几周的时间,他发现很多同学在课后把自己思考的问题与发现的资源都共享出来了,这是他以往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一种大家可以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交流方式。
学习者在课程中尝试建立各种各样的主题社区,有的已经初具规模,有的刚刚迈出第一步。尽管营造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社区,需要长期地推进和发展,但是,从这些学习者的实践来看,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学习者能够结合实践需要,发现问题,并主动采用营造社区的方法对问题的解决作出新的探索。
营造社区创设环境的方法,带给学习者的影响是深远的。以“生物教学茶吧”为例,它的建立不仅为生物教学工作者建立了一个相互研讨和交流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学习者正在通过一种主动的方式,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创造环境。这种学习已经远远不同于过去仅依赖浏览阅读已有资料来学习的行为,而是不断探索创造的过程积累。
2. 拓展人群 聚合资料
人们以往利用网络最常见行为就是查找资料,WEB2.0网络为信息资料的更新获取提供了完全不同于WEB1.0检索查询的机制模式。
下面先用一些学习者的实践分享来说明,在实践层面上,在WEB2.0网络中如何通过拓展连接的人群来聚合所需资料的方法。
李玲:我在Diigo上查到了对我所要资料贡献最多的那个人,就经常上他的页面去看这个领域的最新进展。通过Diigo我知道了别人在我自己所关注点上的研究进展。我和专家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开始拥有国际化的视野。
王焰辉:通过Delicious我惊奇的发现,自己以前想找的一些资源原来那么多人都已经在使用了,而且通过Delicious的收藏人数,很容易找到自己最需要的资源,通过寻找有共同爱好的收藏者,我查资料的时间减少了很多。
王玉英:Diigo和Delicious逐渐代替了我的本地收藏夹,变成我收藏网址的主要工具。有一次我在Delicious上搜一个我们专业的网站,没想到竟然有19个人已经收藏过,我就把他们加入到自己的“network”中,这样他们有什么动态,我就可以追踪了。这对获取信息真的是非常有用。
WEB2.0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查询和发现资料的机制,这在社会化网络书签如Diigo和Delicious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资料查询的效率与品质依赖日常用网过程中不断建立起来的人群网络,就像王玉英同学所分享的,在日常用网过程中,她把一些有共同关注点的人不断地加入到自己的网络人群连接结构中,这样日积月累,自己的网络人群、通过人联系着的资源,就会越来越丰实。
方倩之同学对WEB2.0网络中信息获取更新机制有一段描述:
WEB2.0网络给我非常大的惊喜,它改变了获取信息的方式。如果说原先WEB1.0的搜索方式是在个人想到了才去检索寻找的话,WEB2.0平台则超越了个人思维的局限,从个人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各方面提供信息,使个人的思维、视野更为开阔。个人网络人群中的“好友”成了进行思想交流、分享信息的代名词。所以这种全新的资源获取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获取信息的效率。
在WEB2.0网络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关注的内容来连接目标人群,然后再通过目标人群来寻找和筛选内容。学习者应用网络就是这样的过程的螺旋往复,在时间尺度上,就表现为学习者个人学习网络的不断拓展与优化。
3. 基于网络协作做事
网络为处于不同时空的用户进行协作做事提供了可能,但是,这种可能要转化为行动能力,就需要通过实践来习得。以下例子是课程教学中中文WIKI“记忆日”小组方倩之和洪亦蔚同学的实践分享。
方倩之:我参加了中文WIKI小组,作为“记忆日”小组的成员,制作记忆日WIKI网页。蕾蕾、蔚和我是一组的,我们三人进行了非常愉快且高效的合作,仅用几天就完成了编辑制作。在合作中使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是由于任务分配的合理,共同编辑页面的工作并不是一个冗长的、杂乱无章的过程,而是按部就班、层层推进,达到了人力输出和收获相匹配的最佳状态。这之中不仅有参与编辑的成就感,更有在这个集体共同努力下看着成果不断壮大和完善的由衷喜悦。二是成员之间的讨论使编辑页面的水平相比最初有明显进步,集思广益后的成果不仅使得内容编辑的水平不断提升,更使个人力量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总之,参与中文WIKI小组使我无论从思维方式、合作精神,还是对WEB2.0的深入理解上都更进一步。
洪亦蔚:很遗憾,中途由于专业课的缘故缺席了两次课,因而也就错过了参加“国际WIKI合作”的机会,没有感受这番跨越重洋的对话,但同样与他人一道完成了一次应当算作默契的配合。尽管这一过程本身显得颇为仓促,最终呈现的关于“记忆日”的书写还不甚完善,但明确分工、各司其职,而又互通有无、通力协作,所谓“收获”与“感慨”不仅仅在于这期间某种知识的整合、工具的使用、结果的呈现,更在于“学习”与“共事”的协作过程本身。
基于网络做事,应当成为生活学习的一种方式、一种习惯。而在习惯形成之前,需要学习者基于网络尝试一起协作做事。即便是小组相互沟通,组织一次网络会议,也需要了解如何利用网络有效组织会议的流程方法,WEB2.0为网络协作做事提供了可能。
基于网络协作做事是一种复杂综合能力的习得。这里涉及的要点很多,如任务选择的不断协商、做的过程方法的探索沟通、行动过程中任务的不断推进协商等。不仅仅是工具应用的问题,更重要是在新的网络环境中人的协作意识的问题、协作能力与方法的习得与不断改进的问题。
4.WEB2.0实践方式养成
前面所论述的营造社区创设环境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人群网络自动聚合资料的方法、基于网络协作做事的方法,都以日常应用实践WEB2.0网络为基础。以下引用康文霞同学对于习惯养成的实践分享:
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形成适合自己的良好的使用网络的习惯。而且,这种收获必将让我受益终身,我的用网习惯基本可以描述为以下几点:
(1)利用Gmail收发邮件,并通过“标签”对邮件进行归类整理,对一些常规性邮件,通过设置“过滤器”来自动管理。
(2)通过Blog记录自己的思考和生活。
(3)通过Twitter来记录自己零星的思考和看到的优质资源链接。
(4)建立个人Wiki页,记录和整理自己的相关信息和网络积累。
(5)通过GoogleGroup对集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社区学习的方式是未来学习和研究的一个必然趋势,合作、交流、共享,对于现代社会中的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我加入了“教育大发现”、“Edu2.0”等学习社区,每天大家都在讨论交流各种问题,这极大地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在与自己兴趣相吻合的学习社区中,遇到各种不懂、不会的问题可以寻求帮助,遇到好的资源和信息就与大家分享,这无形中就在提升用网和学习的效率。
(6)利用Diigo或Delicious等社会化书签来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网上资源,尤其是与自己的兴趣点相关的内容。
(7)综合使用多种工具进行资料查找。如可以综合使用CNKI(国内全文期刊)、Jstor(国外文献数据库)、Springer进行学术性资料的全文查找;使用Slideshare.net进行PPT材料的检索;使用Youtube.com 做视频材料的检索等。
(8)通过Diigo、Twitter进行兴趣内容的深入跟踪,重点关注那些和自己要搜集的材料很相关的人,跟踪与自己有相似关注点的人,利用群体去学习,不断建立联系。
总之,用网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积累、日益丰富的过程,每天都有所获,每天都在为自己的长远目标积淀些什么。对于研究生学习阶段而言,积累的好的用网习惯尤其重要。
通过这段描述,可以看到学习者已经意识到WEB2.0学习对自己用网方式和习惯的影响,在实践的过程中已经寻找到了技术与自身需要的切合点,并有意识地优化和改变自己的学习行为,使技术方法内化到日常习惯行动方式之中,通过积累效应潜移默化地提高着自己的效能。这些好的习惯可以概括为:积极尝试和实践(如利用“标签”和“过滤器”管理Gmail邮件,建立社区);坚持记录和输出(Blog,Twitter,Wiki);积极参加社区讨论、提问、分享、合作;不断对获得的资源和材料进行沉淀和凝练;对自己实践进行反思,进而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提高效能;把自己的经验、技巧进行外化并与人分享,促进共赢。WEB2.0中,通过习惯养成、实践一种新方式,学习者不仅改变了自身,也在影响着环境。
三、WEB2.0技术学习的作用机制
WEB2.0技术学习的作用生成,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生成的。然而,这些作用之所以生成,在于WEB2.0自身不同于WEB1.0的组织资源的社区化机制,这种社区化机制如图2所示:
在WEB1.0时代,整个互联网对于学习者个体而言,就类似一个庞大的“图书馆”,学习者运用网络的技能,主要就是如何利用这样的“图书馆”查资料学习的能力。在WEB2.0时代,学习者应用网络的关键在于建立人群的联系,并逐步运用不断建立起来的人群,一起做事,即所谓运用集体智慧。
WEB2.0带给用户的作用结果是不断生成的,这是因为连接的人群在不断地生长优化,因此,网络应用产生的作用对用户来说也是不断生成和变化的。
四、小结
根据实践观察,影响WEB2.0技术学习作用生成的因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学因素,如课程内容的选择、活动的设计等;另一方面是学习者学习经验累积的因素,以上所分析每一种作用的生成,都有个人经验积累的因素在起作用,例如有效营造社区、创设环境、拓展人群聚合资料等,这些都存在学习经验的积累因素。
从课程教学因素来看,课程内容具有发展性,这种发展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新技术的涌现,二是实践平台环境的优化。例如WIKI单元的教学,2007春季学期还没有找到可以进行教学实践的WIKI平台环境,但是到了2009年春季,学习者不仅体验到中文WIKI,而且有机会体验与国外高校学生进行WIKI的合作编辑。另外,课程教学活动设计的实践性与开放性也是影响作用生成的重要因素。对于用户来说,WEB2.0作用的生成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因此课程教学中活动的实践性设计非常重要,即一定要让学习者参与到网络的应用中,才能发挥可能的作用。课程学习必须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在开放的环境中,让学生体验到由开放、共享形成集体智慧之优势。教学中的引导行为也很重要,WEB2.0作用生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新手学习者感受作用生成的过程也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学中针对学习者学习所处的不同阶段、可能碰到的不同问题的进行及时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总的来说,应用实践WEB2.0网络的知识正以课程形态不断发展。本文就是从课程建设角度,基于课程实施的教学实践,对学习者的学习业绩表现进行分析。研究发现WEB2.0技术自身社区化不断生长的配置资源的机制,使得学习者在学习WEB2.0技术过程中,可以通过营造社区创设环境来主动学习、通过拓展连接的人群结构来保持资料获取的自动更新、可以实践基于网络一起做事的方法。这些作用的生成,是由于WEB2.0技术自身提供的可能性,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实际作用的生成,一方面是学习者自我的实践,一方面是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引导。


作者: 小菜鸟00   发布时间: 2011-04-29

看看!!!!

作者: 陈志云   发布时间: 2011-04-29

热门下载

更多